——省美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1年11月12—13日,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在南京视觉艺术学院召开,来自全省美学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近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出席会议并致辞。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当代社会转型下的审美文化”进行了热烈研讨,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当代文艺对现实主题的审美表现
文艺作品在人们的日常审美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对现实主题的审美表现和对人们的审美影响也更为突出。为此,美学家们对当代文艺在反映重大现实主题方面极为关注。徐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在他的《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主题报告中,论述了文艺作品对国家形象这一现实主题的审美表现。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塑造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文艺作品所重塑出来的,在这种重塑中,包含了既定的现实,更蕴含了一种向往、追求的价值目的。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呈现,从纵向的时间跨度来看,当代文艺塑造的国家形象有:政治的中国形象、审美的中国形象、先锋的中国形象、世俗的中国形象、娱乐的中国形象等。从横向的空间主题来看,当代文艺塑造的国家形象有:勤劳、质朴、勇敢的中国人形象;古老、多彩、现代的中华文明形象;发展、开放、和谐的中国社会形象。对于当前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所存在的困境,徐放鸣教授认为,一是作家代际分层,可持续性不强;二是作品潮流化仿写,原创力不足;三是追求个人化叙事,公共伦理缺失;四是审美趣味低俗,追求感官愉悦。针对这些情况,他提出了三种对策途径:一是制定文艺实践的国家形象塑造战略,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这是外循环途径;二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使作品影视化,以及发展网络文学,使作品网络化,这是中循环途径;三是民族特性和国际视野相结合、历史考索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哲理洞察与人性关怀相结合,这是内循环途径。
著名影视艺术评论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教授在他的《对主流电影演变的一些思考》的发言中认为,当代主流电影在反映现实主题时,受到了西方大片和国外各色优秀作品的启迪和比照,打破了过去国产电影惯常严肃而僵硬的面孔,以别开生面甚或略显怪异的人物和叙事来表现现实主题。这一方面,以一批青年导演为代表的新生代在尝试电影视角、主题的复调化,使电影直接成为一种精神、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合拍片日益兴盛,以求得国际化的认同。同时,周安华教授指出,主流电影发生的与此前不同的银幕景观这一“非主流”演变,值得电影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二、对文艺及美学理论的重新审视
1、对中外美学家及其理论的研究。中外美学大师的学术成果是美学理论的宝库,需要不断地挖掘,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阐释,以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的赵国乾教授论述了我国晋代文艺家嵇康的美学思想。他认为,“任自然”说是嵇康美学思想的核心,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然”,可以说是震铄一代之论,在理论上引领了正始的文士之风,成为魏晋时期审美的主流。他还认为,嵇康的“任自然”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天道自然、情性自然、生命自然和和谐自然。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马建高论述了鲁迅早期的文化思想的启蒙和现代性民族认同。他以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为例,认为《文化偏至论》与鲁迅后来在“五四”文学革命时创作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所表现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是前后一贯的,特别是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是极其睿智与具有远见的。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刘锋杰老师在他的论述中,对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两位美学家朱光潜和宗白华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朱光潜主要从心理学出发,想在人生与艺术之间找到差别,接着再找到艺术作用人生的途径,建立的是人生美学的体系。而宗白华主要从哲学出发,在确认人生应当艺术化后,着重分析艺术的特征,建立的是艺术美学的体系。刘锋杰最后指出,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批判性相比,朱光潜和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或强调个人生艺术化思想或强调个人修养,或强调自然与宇宙意识,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退让与保守的一面。
江苏大学中文系的蒋传红老师论述了法国著名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他认为,罗兰巴特的符号理论经历了探索、建构和转向等发展阶段,罗兰·巴特既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二元对立方法分析法国古典作家,又通过分析国内外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强调文学语言的个性化创造,还运用后结构主义符合学理论创造性地阐释国内外文学作品,并且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评论文学作品,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闫金红研究生论述了美国著名女学者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观。她认为,桑塔格在摒弃重内容轻形式的传统阐释观的同时,要求对作品的形式给予更多的思考,如拥有一套描述性的词汇,甚至是一套描绘时间艺术的叙事性词汇,坚持艺术的透明原则。淮阴师院文学院的亢宁梅副教授论述了英国著名学者伊恩·瓦特的名作《小说的兴起》的文化分析意义。她认为,瓦特的思想是对人类生存本相的探寻,因为小说的故事、人物、情节都是为了反映背后的本相,它既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追问,也包括道德探索。
2、对文艺及美学理论的新探索。对文艺及美学理论的研究和思索,一直是美学工作者的追求和主攻方向,研讨会彰显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杨安关翔教授论述了文学语言的美学特质。他认为,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语言是以美为标准的对语言的特殊运用,是语言的变异形式。还通过文字的组合显现出引起人们想象与联想的色彩、声音、形象和意象等美感特征,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凝聚在审美形象中,以引起读者的审美共鸣。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常品老师论述了在文学创作中的无意识现象。她认为,在文学家的诸多心理活动中,最难以言说的是所谓“艺术家无力控制自己”而受其摆布的“一种擅自行动的力量”,就是文学创作的非自觉性心理或无意识心理问题。这种无意识的现象,虽然它的表现过程难以捉摸,但其生成有着历史的自觉性。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史修永副教授论述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身体焦虑的美学解析。他认为,当今的审美表征背后有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社会的内在骚动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随之而来的身体焦虑开始成为一种显性焦虑方式浮现,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其表现为:在时尚文化中,身体焦虑是模仿与分离的内在文化机制的精神外化;在消费社会中,身体焦虑成为消费文化再生产的意识形态力量; 在仿像文化中,技术的身体化和身体的技术化使得身体陷入知识范型的表征危机。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的王东副教授论述了关于“意义”的抽象艺术批评。他认为,自从抽象艺术诞生以来,意义问题就成为了难题,各种批评和理论话语都涉及到抽象的意义问题,这些批评不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视角和方法——有心理的、有形式的、有艺术的、有现象学的、等等,而且其自身发展的此起彼伏也暗示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某种轨迹。
3、多视角、多层次的美学审视。自从美学从哲学分离后,美学已走向各个视角和各个阶层,用美学来考量各种艺术形式也已成为美学家的一种研究途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玉勤教授对鲁迅作品封面的图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鲁迅作品封面的图像构成了作品的“副文本“,是整个文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指向意义的“隐喻”世界以及由此而来的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性关联,承担着“预叙”般的叙事功能。他还认为,鲁迅作品封面图像俨然成为一种底层话语存在,并最终与现代性的“自我启蒙”相契合,具有“境生象外”的画外之意。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的陈见东副教授对敦煌壁画进行了悉心研究,认为目前敦煌壁画的研究显现出由外在向内在的拓展趋势,敦煌壁画空间具有象征性、符号性和超空间特性,具有类似于今天的“赛博空间”的虚拟空间体。它呈现的意义有三:一是敦煌壁画是以虚拟为本体的;二是以这种虚拟性反思其现实性,现实性是敦煌壁画虚拟性之后的效应,是虚拟性内部的现实性;三是参照“赛博空间”的特征,给研究传统佛教绘画的虚拟性问题带来契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生态现象等对人们审美文化的影响也引起了美学家们的关注。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杨建生教授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当代审美流变,虚拟审美问题应运而生。虚拟审美实践方式分虚拟技术、虚拟设计、虚拟空间和虚拟艺术等多种构成系统,它推动着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当代艺术方式的创新,也引领着当下精神文明意识的建构,使当代审美在虚实相生中平衡发展,并重构着正在行进中的人类审美历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孟宪浦副教授用现象学的理论对当代生态美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现象学应成为生态美学研究者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生态美学建立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基本路径,也是生态美学企图突破传统美学、实现超越的重要保障。
三、绘画作品对现实审美的反映
与会代表中有一批美术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对绘画作品如何反映现实审美也进行了讨论。著名美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对历代画家的墨竹画论进行了梳理,论述了不同的画家由于对现实的竹有不同的审美理念,产生了不同的技法和不同的评论,特别是以“胸有成竹”著称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竹写神、写生,歌颂其竹子的节操、品格,实际上也反映了郑板桥傲岸不屈的自我写照。周积寅最后指出,艺术中的“意似”与画家情感的抒发画上了等号,中国的写意画,可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表现主义艺术,善于表现自我,重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揭示了“专以意似”、“不在形求”的美学内涵。江苏美术馆一级画家吴国亭认为,美是有客观标准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是功底扎实、手法写实、反映生活、情趣健康的作品,而那些奇丑怪诞、不堪入目的丑化中国人的画作,大肆流行,甚至标以天价,使纯洁的艺术与政治阴谋挂上了钩,值得警觉与思考。因此,我们必须呼吁美术要美。
关于现实主义这个传统话题,一些艺术评论家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着。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左庄伟教授认为,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只承认运用写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为现实主义,不承认那些表现由现实生活中某些苦难而扭曲的精神形象为现实主义作品。其实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法应是多样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更可以是变形夸张的。他最后指出,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下,写实的造型远远不能反映这种精神的变化,必须运用变形、夸张、甚至慌诞的形象才能揭示出抽象的精神本质,这类艺术表现称为精神现实主义。对此,南京艺术学院的丁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是所有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有确定的概念和范畴,用一种什么主义来概括反映当今现实的作品,是不恰当的。同时他指出,对于当下的美学研究,要扎根在“真善美”的土壤上,特别是要以“善”为灵魂,探讨审美特征和规律性。对于这点,作为主持人的徐师大教授徐放鸣作出了呼应,他认为,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善”,是大爱,现在我们称那些无私奉献爱的人,甚至为爱付出自己的人,称为最美的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该为我们美学理论工作者所重视。
研讨会后,学会进行了换届改选,著名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再次当选为会长。(夏东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