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丁晓昌、管向群、曾天山
本课题负责人:丁晓昌
本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宋旭峰、彭华安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2年6月15日
【内容提要】
本研究通过建构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与25个三级指标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将我省的高等教育事业与长三角地区及沿海发达省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处于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部分质量指标明显提升与高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的发展现状,但也存在层次结构不尽合理、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不足、普通高校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较低、办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不足。今后一个时期,江苏高等教育应以做强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努力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实现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江苏与长三角地区及沿海发达省份
高教发展主要指标的比较研究
(摘要)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本课题研究遵循综合性、可比性、可行性与客观性的原则,建构了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高等教育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高等教育资源
|
经费投入 |
普通高校经费投入占区域GDP比例 |
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
||
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 |
||
办学条件 |
生均校舍面积 |
|
生均图书拥有量 |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
师资队伍 |
生师比 |
|
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
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
||
高等教育效益 |
教育规模 |
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 |
每十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 |
||
硕士生占在校生比例 |
||
博士生占在校生比例 |
||
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
||
重点高校数 |
||
教学科研 |
重点学科数 |
|
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 |
||
师均(R&D)课题数 |
||
师均专利申请数 |
||
师均论文数(篇) |
||
教育成果 |
优秀博士论文数 |
|
获全国三大奖数 |
||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
二、五省一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分析
课题选择江苏、上海、浙江、广东、辽宁与山东为比较样本省份(简称“五省一市”)。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一)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1.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总体规模大。从绝对数量来讲,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150所(包括独立学院数),在校生177.36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超1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二是整体水平较高。全省有“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排名居全国高校前100强的院校十数所;三是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基本“适度”。全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5%,在五省一市处于第4位。
2.部分质量指标明显提升
从生师比看,2010年江苏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5.64:1,在“五省一市”中居于首位。从办学条件看,2010年江苏普通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分别为30.75平方米、16.61平方米,均居“五省一市”首位。从重点学科数与优秀博士论文看,江苏分别以85个、115篇在全国位居第三,在“五省一市”中位居第二。
3.高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全省高校现建有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22个(总数全国第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83个(部级65个,省级118个)(全国第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全国第三),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个(全国第二),高职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3个。全省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个(全国第二)、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省级重大研发机构8个。
(二)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足
1.层次结构不尽合理
从相对规模来看,2010年江苏每十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为2254人,在“五省一市”处于上海之后,位居第二位。从硕士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看,2010年江苏省比例为5.8%,在“五省一市”中位居第二位。从博士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看,2010年江苏省比例为1.22%,在“五省一市”中位居第二位。
2.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不足,多元化筹资渠道亟待进一步拓宽
从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看,2009年江苏生均经费为1.88万元,排在上海、浙江与广东之后。从普通高校生均图书拥有量看,2010年江苏在“五省一市”处于第四位。从普通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来看,2010年江苏在“五省一市”处于第三位。
3.普通高校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较低
从普通高校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看,2010年江苏省以17.8%位居五省一市第三位,排在上海(36.8%)与浙江(19.2%)之后。从普通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看,2010年江苏省以10.2%位居“五省一市”第五位,排在上海(15.8%)、辽宁(12.9%)、浙江(12.2%)与广东(11.2%)之后。
4.办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10全球大学排名榜,江苏省只有南京大学进入前200名,位居143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国内地有22所高校入围500强名单,我省仅南京大学(居201-300位之间)与东南大学(居401-500位之间)入选。
5.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从高等学校R&D课题数来看,2010年江苏高等学校R&D在“五省一市”中处于第四位(3.55万项),排在浙江(3.83万项)、上海(3.67万项)与广东(3.57万项)之后。从高等学校师均有效发明专利数看,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师均有效发明专利数为(0.13件/人),在“五省一市”处于第3位,排在上海(0.28件/人)与浙江(0.24件/人)之后。
三、政策建议
(一)做强各类高等教育体系
一是做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例如,推进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校联合办学,为筹建徐州大学创造条件;二是做强民办教育体系。推进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多所独立学院与多所公办或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高水平的民办大学;三是做强高职教育体系。大力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同类型高职高专的联合办学,围绕江苏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包括多所同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职教育协作体系”。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完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一方面,控制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适当增加本科院校的数量;另一方面,在优化研究生类型结构的基础上,有序发展研究生教育。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培育学科特色为重点,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改造,力争到2020年有若干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学科排名100强。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引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专业。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
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政府可以考虑先期每年提供300个名额,资助年薪150万-300万的重点人才引进配额,供各高等院校(含民办高校)申请。实施江苏高校“新兴学科人才计划”,面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重点支持高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设立相应的人才计划,推进高校中青年学者与市区镇青年干部的交流与挂职锻炼,促进高等院校与市区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积极引进世界前100位知名高校来我省合作办学,积极创造条件,增办1—2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中设置专项,推进留学江苏计划,扩大留学生规模并逐步改善留学生国别、层次和专业结构。到2015年,在江苏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3万人,学历生占整个留学生人数的比例位于全国前列,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比例达到3%左右。
(五)努力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在江苏省范围内按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并按照10%比例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经费,专项用于教育发展。提高预算内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从2011年起,全省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力争到2012年达到22%,到2015年达到24%左右。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25%以上,使三年内江苏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全口径,含综合定额、专项补助和绩效奖励)超过广东与浙江,达到与上海持平的水平,逐步实现“以专项投入为主向经常性投入为主转变,从硬件建设投入为主向更加聚焦内涵发展转变”,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给予支持和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