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9月28日,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市城庆办公室、市社科联共同举办 “古今辉映 开创未来——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桂平,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研讨会特邀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周文彰,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姜义华,原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戴建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兰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社科联主席陆春鸣等乡贤代表作主题发言。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扬州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昌智,原扬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周新国以及多位扬州本地知名专家学者等50人参加了研讨。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桂平在致辞中指出,学术研讨活动要站在2500周年城庆的历史节点上,研究扬州在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发展方向等各个层面的经验、思路、展望等,探讨当代扬州在名城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对推动扬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向着“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扬州社科事业发展的成绩和为繁荣全省社科事业做出的贡献,并希望扬州社科界进一步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聚焦扬州战略发展大局,聚焦扬州社会民生重点问题,立足扬州做好文章,创造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的高质量思想产品,提出更多专业化、建设性、切合实际、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周文彰在发言中认为,当前国内城市的绿化走入了以造景为目的、以画面为审美、以工程为动机的三大误区,导致绿化严重不实,只求好看,不求中用,只管花钱,不管效益,造成了普遍的“有绿无荫”现象。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没有树,人不到的地方就有树。因此亟需转变绿化观,做到实用第一,美化环境,这两点不能颠倒。绿化要以人为本“打造林荫大道”,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并希望扬州能在此方面做出突破。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对扬州城市档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重视对扬州城市档案的收集,丰富档案的储藏量,为国内外研究扬州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二是借助当代数码技术,一方面搜集资料,一方面进行数码化,尽可能多的复原档案、复原影像,重视对当代历史的搜集,结合史料与扬州史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收集足够的信息。三是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有关扬州的史料,加强扬州城市史的研究,从诸多小的线索勾连起城市的历史,增加城市的魅力,为扬州城市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帮助扬州文化在中国、在世界扩大影响。
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姜义华从大数据的角度对扬州文化的发展提出三点想法:一是加强对扬州方言的研究,其对地方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研究都有益处。二是用现代的大数据、3D、4D技术把扬州历史更丰富地展示出来,更多地把历史文化放在民间展示,加大对历史民居、名人故居的建设,用多种形式向国内外进行宣传展示。三是抓住宜居城市的建设,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要体现宜居的文化,比如园林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让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求的满足。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对扬州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宜居宜游宜创。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都应当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而建。在宜游方面,需要加大扬州旅游宣传力度。对于宜创,不一定非要搞新的、现代的,也可以把传统做成创新,二是建立城市的认同感,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十分重要,要认真看待谁在建、为什么建、为谁建的问题,让城市居民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三是城市的发展要有机的生长,需要一代代的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倒重来。要在城市生长的过程中留下生长的痕迹,有魂,有乡愁,有自己的个性。
原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戴建中从旅游发展、城市精神、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扬州要用好用足“运河源头”名片,在旅游推介和品牌推广中更突出扬州的旅游特点和地域标志,依对象不同而做实旅游推介。修建中国大运河标志性建筑和“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突出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突出扬州通达四海的开放历史,以推广历史文化不断扩大城市影响。二是振奋扬州人在历史上坚忍不拔、敢于拼搏、决不屈服的城市精神,摒弃小康即安、追求安逸、小聪明和“扬虚子”的作风,为扬州的持续发展注入全新的时代精神。三是认真制定发展规划,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基于地方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用现代文化意识来发掘和重新解释,找到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兰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社科联主席陆春鸣认为,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在经济增长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无法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也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它造就了城市的气质。纵观近2500年来扬州城市发展的脉络,扬州人的生活质态,扬州城市的品质总是不断在得到提升,并潜移默化地转变成扬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成为“扬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扬州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扬州市以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品质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使命,城市面貌顺应时代,顺应文化,顺应民意,彰显着古城独具的时代特色与优势。
与会扬州地方专家学者还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是对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原扬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周新国重点介绍了国家清史工程《清宫扬州御档》,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以及整体汇编印刷出版清宫扬州档案,为社会各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为扬州奠定了清代史料基础。扬州文化学者朱福烓从邗城的起源认为邗城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之前的邗国,而且并非夫差灭掉邗国后再次筑城,而是指把吴的都城迁于邗。扬州大学教授刘立人则从地名沿革、城址变迁、兴盛大略等三个专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扬州2500年的变迁。扬州市文联原主席曹永森从价值系统、陈述系统、行为系统和表现系统等方面剖析了扬州文化结构,提出在扬州文化的躯体内植入现代科学的筋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扬州大学教授黄俶成重点论述了扬州盐业在东西方商业革命中的地位,认为研究扬州盐业经济和盐业文化有利于识别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探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二是对扬州城市特质与城市精神的研究。市儒商研究会副会长吴献中认为,以水而兴的三次发展高峰铺垫了扬州的龙马精神;因兵而乱的历次劫难淬炼了扬州的铁血精神;承接南北的地缘优势滋养了扬州融通精神。扬州大学副教授薛平从区位南北、规模大小、历史新旧、文化雅俗、观念上下、性格快慢等六个“反正对”入手,阐述了对扬州城市特质和精神形成原因的理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丁新伯认为,扬州城市特质的关键词就是“担当”,其形成了扬州最为宝贵的城市文化基因,构建了扬州的精神坐标。扬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钱学平认为,塑造以“勤奋勤勉、开拓进取、包容通融、崇文尚德”为内容的现代扬州精神,关键在于提升扬州人的精神品格,继承扬州的优秀传统,从每一个扬州市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三是对扬州文化发展的研究。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介绍了9年来扬州在打造文化博览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扬州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昌智对扬州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出了解决文化自觉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充实景点和活动的人文内涵,深化学术文化,增强文化实力,抢救、培养、引进、使用优秀文化人才等一系列建议。扬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虎华主要对文博城建设提出了统一认识、修订《纲要》、突出重点、健全体制四个建议。扬州市委党校教授王向东建议制定扬州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和传承规划,对实物性、艺文性、精神性和商都文化资源采用不同的规划与主题化整合。扬州市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李建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扬州文化在世界名城建设中的作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把扬州建设成为“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
四是对扬州城市发展的研究。扬州大学教授王毅从城市治理角度建议编制扬州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理顺扬州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扬州城市治理体系、构建扬州城管第三方考评机制,从而提升扬州城管执法与服务水平。扬州市名城研究院院长高永青针对扬州古城保护工作的难点,提出了注重古城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点保护相协调的思路,通过制订行动纲领,编制技术规范,专业资料积累和细节研究,加强古城保护的原真性和专业性。中国名城杂志社副主编王凌宇从住与行入手,对扬州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了通过降低居住密度、提供多样住宅来提高居住质量,通过提高道路面积率和路网密度、建设市郊铁路网、近接异质功能点来改善交通环境等建议。
五是对扬州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研究。扬州市委党校教授蒋伏虎将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总结为:变革思维方式,以深化改革为融合发展增添动力;发展现代交通,以互联互通为融合发展畅通道路;强化经济合作,以重大项目为融合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改善自然生态,以秀美环境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提升民生水平,以人民幸福为融合发展确立根本宗旨。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纪检组长黄祥凤的课题组,提出了扬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建议科学整合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创意阶层,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文化创意旅游发展。
六是对扬州文化专题项目的研究。扬州大学教授田汉云主要论述了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王念孙尊信“古学”而务求其“是”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在王念孙与同辈学者李惇、汪中、刘台拱的治经实践和学术交流中形成、确立的,而由他作出精当概括并大力提倡。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则记叙了从丝绸之路来扬州开诊所,寓居三十年并葬于扬州的土耳其医生甘宓特的事迹。扬州大学王宁宁论述了近代扬州的新型知识群体及其文化理想,认为扬州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由传统“文士结构”向近代“知识分子结构”的蜕变历程,代表着近代扬州知识界的发展方向。
会议特邀乡贤代表还从不同角度对扬州历史文化、城市精神、民众生活、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探索和解读。
(扬州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