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郑和研究会主办,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市外事办、南京郑和研究会联合承办的 “和平 交流 发展——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在南京隆重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外国驻华使团团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马尔代夫驻华大使费萨尔,肯尼亚驻华大使金扬久伊等20余位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外交人员,以及中国郑和研究会高级顾问、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将军,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国务院办公厅原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忻元校,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导彭光谦教授,海军装备部原总工程师李方来,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达生,马来西亚郑和协会主席丹斯里林玉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等国内外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郑和后裔120余人参加了论坛。
在会议主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首先观看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海洋文明讲话视频,随后黄莉新、张序三、龚心瀚、忻元校、维克托、金扬久伊应邀先后致辞。毛佩琦、龚良、彭光谦围绕“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十余名中外专家就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带一路”与南京发展战略、“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发展等四大主题进行现场互动。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主任万明和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原司长刘宝莱大使、中国海洋出版社副总编刘义杰分别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交流互动环节。
与会专家在主旨演讲和专题发言中,既有从战略上的剖析,也有基于不同角度和不同行业上对宗教信仰和不同文明对话等方面的专述;特别是基于文献重新梳理解读和最新考古发现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毛佩琦在阐述郑和航海作用时认为,其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并没有给以充分估价,特别是传统史家,把这种航海视为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行为,他们常常用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结果与哥伦布达伽马航海的结果相比较,有意贬低郑和航海的意义,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公正的,也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郑和航海的理念,我们应该尊重,甚至可作为遵循的一个国际关系的理念,就是“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这无疑是世界应该恒久遵循的大道。龚良则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与郑和时代的重要作用方面指出,历史上“一带一路”缘起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路的交汇点在江苏,南京、扬州、连云港、张家港、太仓都有许多相关遗迹。我们作为后人第一要保护好相关的文化遗产;第二要努力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要努力成为申遗的牵头城市。彭光谦在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上安全形势的关系时认为,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年郑和实践文明对接、文明对话、文明交融的21世纪升级版。但是海上形势并不乐观,有人比较担心,我们还能不能走出去,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路在何方?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防能力的快速成长,我们的战略反击能力,就是走出去的根本保障。加之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力量所在。田林芝女士(美国华盛顿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则从贸易发展与人文交流角度分析指出,贸易向来是发展最重要的催化剂,但是历史上贸易发展的路径往往表现为一条单行道,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愿景是协调发展,合作共赢。同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贸易合作中的文化因素,在我看来文化上的互动,相互理解和交融,是实现持续与和平、稳定与繁荣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并持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互动,为扩大经济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陈达生认为,“一带一路”是跨时代的伟大构想。今年三月博鳌论坛上提到的“五通”之一——心灵通,是最重要的。要达到心灵通,就要从文化、历史的教育等方面着手。我有一个构想,把郑和所到过的30多个国家的相关遗迹申请文化遗产,并进行旅游开发,这对心灵相通会有所促进。程振华(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环保局原常务副局长)则强调,“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共同体的理念,即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要弘扬郑和下西洋体现的中华文化乾卦、坤卦的两个精神,即遵循经济规律,谋求科学发展;遵循生态规律,谋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谋求包容性发展。注重提倡战略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郑和记忆是一条纽带,联系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历史文化情谊;郑和记忆也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和平、友爱、互助、共赢的传统精神与时代梦想;郑和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代表;学习郑和文化、汲取郑和智慧,是我们开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贵经验与财富。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航地和郑和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将紧紧围绕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目标,充分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广阔发展空间,打好郑和文化牌,加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做出积极贡献。论坛最后达成《郑和+南京共识》,并将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向社会发布。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南京博物院、宝船厂遗址和十里秦淮风光带,集体赴牛首山下的郑和墓举行祭扫仪式。文莱驻华大使等部分代表还拜谒了浡泥国王墓。组委会还策划组织了科普知识型的“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并专门印制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郑和宣传画册和邮册,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京市社科联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