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之窗
用思想引领强区逐梦路——触摸吴江社科8年的跃动脉搏

发布时间:2014-06-26 | 信息来源:

   

    编者按:根据《2014年度社科强省建设工作要点》,今年下半年,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将在苏州市吴江区联合召开全省县级社科联机构建设推进会。我们将分期刊发有关吴江社科工作情况的新闻报道或者工作总结。

 

    吴江人文荟萃、大师辈出、社科资源丰富。吴江有组织的社科工作,可以追溯到2000年。2006年3月,吴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成立(现名“吴江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为当时江苏省第7个建立社科联的县级市。

     回眸8年,吴江社科联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凸现了“从无到有”、从“争生存、求发展”到“谋创新、促发展”的华彩蜕变。目前,吴江区社科联已拥有36家下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学术活动、课题研究、社科普及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亮点一:社科活动精彩纷呈

 

    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效、五年创特色”的总体目标,吴江社科联从成立之初起,就不断在组织社科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上求突破。

    让我们一起追寻他们在社科发展历程中的鲜明印记———

    2008年,吴江社科联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各项纪念活动,一举打响了社科工作在吴江发展中的知名度。这一年,市社科联与市委党史办、吴江日报社共同组织开展了“为吴江喝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参与筹办了“创造辉煌,成就未来———吴江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吴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并与市文明办、市档案局等单位联合评选了“吴江改革开放30年”10件大事。

    2009年,吴江社科联又成为了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和好帮手,通过超前谋划、深度参与,完美完成了南社百年、吴江建县1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三大主题纪念活动。出色的工作再次奠定了市社科联在吴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当年,苏州市委宣传部授予了吴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2010年,费孝通诞辰100周年,又是吴江社科工作竖起新里程碑的一年。市社科联参与了费孝通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方案的策划与设计,同时根据分工,承办了“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参与策划、布置新建了“中国江村文化园——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组织了30场“走近费孝通,认识社会学”宣讲活动,向全体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介绍了费孝通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就;组织编纂出版了《江村七十年》及《费孝通———一个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吴江人》两本学术著作,还成功举办了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心系祖国·志在富民”征文活动。

    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这一年,区社科联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合作,成功组织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评选颁奖活动,引起学界轰动;去年,区社科联与他们再次合作,举办了纪念费孝通先生《小城镇大问题》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

    渐行渐近,且行且思,8年实践,吴江社科工作的思路越发清晰:社科工作必须与时代同步伐,与实践共发展,必须形成区委区政府支持、社科界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共同推进的“大社科”格局。目前,吴江区社科联已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知识的重要平台,成为区委区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和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是促进社科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和社科工作者的家园。

                                                    

亮点二:社科研究形成合力    

 

    8年多来,吴江市社科联对区域内分散零碎的社科研究力量进行了整合,并通过创新载体、拓展职能,由单纯依靠少数学会开展社科研究发展到多路大军合力推进社科研究。

    2000年,吴江市社会科学学会在苏州各市(县)中率先挂牌,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为吴江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市社科研究工作带了个好头。至吴江社科联正式成立时,全市的社科类的学会、研究会、协会等学术团体已经发展为26个。

    2007年,吴江市费孝通研究会等又一批社科类学会应运而生。也就在这一年,市社科联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吴江市社科联学会管理工作条例》,并将所属学会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为科教文卫组、社会事业组、行政司法组、财税经济组等4个小组,尝试以一套学会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推进吴江社科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008年,首届社科骨干培训班开班。这成为吴江提高广大社科工作者从事社科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工作沟通交流的一个新平台。去年,培训班走进了复旦大学,实现了培训规格层次的大提升;今年,这样的培训活动还将继续举办。 区社科联还坚持两年一度在各学会中开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社科宣讲员等评选活动,并将选树典型作为学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3年,吴江已基本建成了社科人才库和社科信息库,成为记录社科工作的新信息平台。

                                                     

亮点三:社科成果丰硕累累

 

    吴江社科的成绩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2008年,吴江市社科联有3篇文章入选苏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征文;

    2009年,《吴江名人录》被评为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获苏州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2012年,《同里志》、《关于建设乐居吴江的调查报告》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社科研究成果获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另外4项成果分获苏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2013年,在苏州市首届精品应用成果评奖中,吴江有2篇社科研究成果荣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1篇获三等奖。获奖总数居苏州市各县市区前茅。

    这是近几年吴江社科研究工作亮出的一张成绩单。

    市社科联成立之前,吴江已经开展了四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活动。2011年,市社科联积极争取,把该奖项升格为市政府级别的奖项,成为了吴江社科类成果评选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奖一次,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和颁奖。至2013年,全区共开展了6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100余项成果获奖。

    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智囊团”,每年区社科联都会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20个左右重点研究课题,发布课题指南,引导全区社科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去年,针对撤市设区这个特殊节点,区社科联与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市社科联和区委党校组成“吴江的新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2篇研究论文,1本专著。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和副市长、时任吴江区委书记徐明对研究成果先后三次批示。据统计,8年来,共收到课题结项成果500余件,编印了8本获奖成果汇编供各级领导和部门参考,促进了成果转化。

    目前,吴江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社科研究氛围,规模性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常态。今年,区社科联将再次与苏州科技学院合作开展《新型城镇化在吴江的实践》专题研究,这又将成为推进吴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助力点。

                                                      

亮点四:社科普及点面结合

 

    8年多来,吴江区社科联拓宽渠道,服务社会,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以“人文素养提升”为宗旨的社科普及活动,已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社科普及宣传网络。

    2006年初,吴江市社科联成立了“普及社科知识宣讲团”。每年年初,都会有100个左右的讲座备选课题,以“菜单”的形式下发到各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由各单位进行自主选择,回收后,按照群众的需求确定开课课题和时间。到目前,宣讲团已经发展成42人规模,年均开课200场左右。

    家喻户晓的“鲈乡社科大讲坛”经过8年蓄力,已经完成了近1000场的公益宣讲,忠实听众超过10万人次。2011年,吴江市社科联开始采取现场宣讲与电视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在吴江电视台开设了《鲈乡讲坛》。这3年中,电视讲课已超过70场,观众累计超过数百万人次。北大教授曹文轩、李国新,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南大教授徐雁等知名专家学者都在《鲈乡讲坛》做过精彩讲座。

    2013年,吴江区社科联对全区社科类讲座、讲坛进行了统筹整合,成立了社科讲坛讲座工作小组,通过编制讲坛讲座与社科普及基地手绘地图的方式,将分散的社科大餐提供给全民共享。

    区社科联还开通了吴江哲学社会科学网,以互动的方式宣传普及社科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吴江新闻网、吴越在线等网站,将会刊《江南社科》、《鲈乡讲坛》视频等上传到互联网,并与吴江日报、吴江新闻网合作开办“社科时评”专栏,与吴江电台合作开播《社科万象》节目。

    另外,社科研究成果《南社百杰》、《吴江名人录》、《吴江纪事》、《鲈乡星辰》等一批地方历史文化丛书,不断丰富着吴江人的阅读生活。今年组织编纂出版的一套9本《吴江历史文化丛书》已在顺利推进中,这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吴江本土文化研究中的又一个新亮点。区社科联正努力把普及活动办到基层一线,已先后在6个镇区设立了17个社科普及基地,编印了《智慧人生》《生活小百科》等一大批科普资料。历届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都设计不少于10项的活动内容,去年更是开展了14大项、37小项的活动。据悉,今年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不会少于去年。

    从精英化走向全民化,吴江社科工作已开始迈入全民时代。可喜的是,去年年底,吴江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社科强区建设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按常住人口人均3元标准设立吴江社科强区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今后根据社科事业发展需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意见》的出台,不仅标志着吴江已率先成为省内首个设立社科强区专项资金的县级市区,也意味着吴江实现“社科强区”的梦想获得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一座城市的转型更需要社科理论的助推。吴江要建成苏南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主动作为,更好地肩负起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8年多时间的飞虹流彩,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吴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两大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主动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吴江应用对策的研究,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咨询服务;二是在引领社会大众实现精神富有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即通过着力做好社科普及工作,为全体市民提升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提供了科学而持久的服务。

    吴江区社科联,一个基层社科机构,行行重行行,一路奋进,一路收获,日益充满自信和活力。吴江社科事业在不断完善的机制保障下蓬勃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韶华满盈的画轴,铺展之处,熠熠生辉。吴江社科人正以崭新的姿态,追逐着他们的“社科强区梦”。

    

        (《吴江日报》记者  韦利红  徐飞悦)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