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发展要求,2025年3月20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十人谈”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专场活动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社科院、市委研究室(财经办)联合主办,南京照明集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人文经济发展博士工作站等协办。20多位南京市“政产学研金”各界杰出代表、专家学者参加交流研讨,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市社科联主席曹劲松主持活动。
活动开始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南京城市照明展示中心,调研了照明集团“五网融合”建设成效、“数字+能源”双轮驱动的新市政产业布局以及智慧灯杆对垂直领域的场景应用范式,并聚焦南京“车路能云”“港产城数”一体化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行座谈交流。
江苏敏捷创新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东表示,南京坐拥雄厚的科教资源,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独特优势。当下南京面临着如何将创新链深度嵌入产业链、破除“创新孤岛效应”的重要任务。其中,如何化解资源分散困境、弥补龙头创新主体缺失,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是关键。他建议建立市场需求侧正向牵引的科研机制,以产业需求图谱驱动高校基础研究定向突破,形成创新主体、科教资源、产业生态的三维共振,让科教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华设集团副总裁、华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陶屹,介绍了公司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的谋划。“为深度践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华设集团正在谋篇推进三大转型方向。”他说,一是从数字化智能化检测向感知能力转型,高效赋能数字城市、数字交通体系建设;二是从工程建设方向数据服务商转型,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度剖析数据价值,实现降本增效;三是聚力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低碳认证中心为依托,从服务区、绿色港口、绿色公路等基础设施入手、向绿色工厂、园区、开发区等领域拓展,为各产业主体提供专业的绿色认证服务。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智慧交通与空间信息系主任、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教育部青年王昊表示,针对基础研究与场景落地协同共进的需求,学科专业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齐是必然趋势。东南大学将在学科建设维度持续作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产教融合,系统性重构智慧交通未来知识体系,精准对接不断涌现的全新应用场景需求;加强与政企资源对接,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车路能云”一体化建设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中船鹏力(南京)科技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研究员黄孝鹏认为,中船鹏力与照明集团在技术理念及发展理念一脉相通,均是以自身产业为根基,积极向城市智能领域拓展延伸,通过与人工智能、数字治理深度融合,可合作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路径。如以“灯杆+雷达”的组合作为前沿感知手段,在江苏沿海试点;嵌入路侧智能网络,构建“车路云杆水”产业体系,探索打造“长江数字大脑”,赋能生态监测、智能航运、抗洪救涝等,带动“港产数城”产业升级。
中储智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云飞表示,中储智运深度挖掘“水韵江苏”特色资源,将物流业务与产业链紧密捆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围绕综合物流服务、数字供应链平台、出海航道、“AI+物流”、应急物流系统、智能物流人才六大关键板块全面发力。
江苏省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垂直线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江苏省产业教授卫旺介绍了公司从两个关键维度构建“政府+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其一,聚焦服务界面的拓展与优化。这一过程的底层逻辑在于技术生态的集成,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研究,对技术族群进行系统性整合。其二,产业创新在于激发市场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组织效力,破除市场主体中研发人才匮乏、资金短缺、验证场景受限等壁垒,应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市场化程度、优化资金支持机制、开放技术验证场景,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创新生态。
南京云快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海涛指出,当下,国有企业在新能源补给细分市场的参与度正不断提升,并积极发挥资源整合与战略引领作用。但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投资主体分散、上游设备厂家分散等问题,新能源产业需要完整的“车路能云”一体化解决方案,规范软硬件标准,强化综合能源管理。
中诚区块链研究院创始人、董事长柴荔表示,照明集团在智慧杆生态、城市路网等场景中,依托路侧设施高精度、实时化的数据采集,为城市级空间数据资产的构建奠定基础,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供中试场景。未来,数据资产与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新兴业态塑造、产业创新与升级提供更多成长空间。
江苏省数字化协会会长、省大数据中心原副主任陈俊认为,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数据标准发挥战略性作用,既能繁荣行业、带动产业,又能赋能企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经济发展。我们应以破局、跨界思维,构建全省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精准分析产业情况,确认入库企业标的。同时,依托资源与场景禀赋,增强算力供给,通过智库研究、工程实验、应用创新,为数据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释放数据新动能,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徐展表示,要素分割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关键突破口,要释放要素管理的权限枷锁,赋予其充分自由,推动要素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同时,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构建失败宽容、风险共担的创新生态,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激活创新主体内生活力。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蓝军表示,南京经开区作为区域重要发展板块,拥有含外资企业在内的6000多家企业且临近港口、铁路货运场站与大学城,具备独特资源优势。目前正依托智慧灯杆数字底座构建车路能云、智慧能源等新场景,带动产业集聚。未来,将继续以开放姿态迎接更多产业端融合,以无人驾驶、绿色物流等新场景为企业赋能,积极拓展智慧航道、智慧码头、智慧仓库等数字化应用,推动企业与需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以市场经济的自生长机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市社科联主席曹劲松指出,市场需求拉动、研发支撑、技术集成、政策跟进与协会平台联动,将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一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牵引,缩短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应用周期;二是以人才培养攒动发展势能,建立订单式、适配性人才培育模式;三是以技术集成推动资源整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四是以政策跟进发挥引导与扶持作用,明确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五是以协会平台的联动凝聚各方力量,搭建沟通协作桥梁,孵化高效创新生态。
(供稿:南京市社科联 校审:白璐 部门:省社科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