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会专家观点:创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认知与愿景

发布时间:2017-12-20 | 信息来源:

    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教授

 

    201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落户南京大学,标志着十几年来南京的和平学工作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9月4日,南京成为第169 个国际和平城市。作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表明国际社会对南京和平城市建设工作的积极肯    定,也标志着其和平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对南京和平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殉难城市,对和平的追求是对南京大屠杀最好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致力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和平建设是为了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更关系到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建设、中日和解、“一带一路”等现实问题。南京大屠杀是一份特殊的历史遗产,和平城市建设更能真正唤起世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段伤痛历史的关注,将这份伤痛记忆转化成为和平建设的不    竭动力。

    二、研究大屠杀的历史创伤是为了未来不再有伤,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包括促使中日两国达成和解。和解是指冲突双方关注双方的关系,交流双方的感知和经验,并创建新的感知和分享新的经验。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冲突各方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和解是一种相互需要的思想与力量,南京大屠杀研究必须促进这种思想与力量。以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为平台,以联合国教科文和平学教席为支撑,不断扩大和平建设的影响力,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

    三、南京大屠杀研究应立足国际前沿,超越单纯的政治记忆,从多种维度进行研究,使大屠杀记忆从“批判罪恶”的受难者记忆,发展为“倡导和平”的胜利者记忆。前者注重挖掘和叙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恐怖经历,建构被侵略、被伤害的创伤记忆;后者深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正义感,呼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考文垂、德累斯顿、广岛与南京同为二战时期的世界殉难城市,他们构建和平的经验表明,用和平话语传播创伤记忆,更容易引发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共鸣。大屠杀研究将因此更加多元包容,从而让其真正融入到“世界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尽早促成和解与宽恕的达成,共同建设和平。这一过程,就是殉难城市向和平城市的转变过程。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南京审判与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