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决策咨询系列报告之五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政府和企业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把握区域创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持续强化江苏区域创新优势。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任陈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启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内因是产业特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必要条件是政府策动和主体联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集群核心主体的引擎驱动作用。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方建中:以创新驱动江苏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放大制度创新红利,发挥园区经济主动力作用,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力量,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
对构建持续区域创新优势的思考
刘琦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明确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和切入点。正在实施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六个层面的部署:一是构筑先发优势,部署重大专项、建立产业技术体系,谋划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基础技术;三是推动双创深入发展,构筑发展的新动能;四是拓展创新的空间,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业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互联网+”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五是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六是实施全民创新素质行动,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已经从注重要素投入转向重视创新平台、基地等建设,更多关注科技创新生态、强调创新治理、促进协同发展。
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针对新时期创新政策设计和实施,政府应该采取的思路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面向双创生态,采取环境本位,从要素发力切入,重点打造有承载力、竞争力、影响力、生成力的创新载体,重点发挥好大型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在开放、协同中聚焦并实现创新目标和绩效,持续构建并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二、政府和企业都须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十九大报告中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提出了“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等要求。如今新材料、新能源、新系统、新技术方案等正带来无处不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予以格外关注。国家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上重点研发计划,已经对一些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研发进行了前期布局,目标就是瞄准未来引领产业的颠覆性创新。比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新材料、量子通讯和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等,我们必须掌握这些领域制高点。
有些颠覆性创新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得来的,而有些则是通过一些商业模式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颠覆性技术并不直接带来颠覆性创新。把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结合,再造一个新市场,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索的做法。当前,我们必须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策略,尤其是跨国公司的颠覆性创新。在此,我们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同,在战略上重视颠覆性技术,在战术上重视颠覆性创新,积极引导创新管理变革,对创新进行分类和策略化管理,为新技术新组织融合提供自由空间,鼓励权变管理,增强应对新市场变动、新技术方案体系切换的能力,做一个对创新长期“负责任”的组织。
三、强化持续的区域创新优势。数据观察显示,当前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新形势和新特点:区域科技创新呈现加速发展、加速极化的趋势,区域创新极化与国家布局结合正在生成许多新的科技或创新中心(如黔南的FAST);市场力量正在推动更大层级创新网络的形成,如环渤海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湾区等;北京、上海、中心城市等创新领导地位更加凸显;区域内不平衡、创新系统内不平衡将成为常态;新型研发机构和组织正在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让各类创新主体增添了新功能、新内容,面向双创的服务业发展正面临新的契机。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技创新还存在原创能力不足、转化能力不足、管理能力不足、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国外已开始推行“开源、外包、社交化、并行式”的创新体系新趋势,我们还在补构建中心化创新平台或研发中心的短板。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当前国际创新发展去中心化的新趋势,强化构建持续性创新优势。同时,应注意学习借鉴跨国企业群体的、策略化的颠覆性创新,从而增强全方位、整体性的创新竞争能力。
对于像江苏这样已具备一定优势的地方,要引领新常态、强化持续的区域创新优势,建议抓好四个重点:第一,围绕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目标,补足短板,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基地;第二,率先打造引领型经济模式和基于新科技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三,高度重视“双创”的战略意义、启蒙意义和历史使命,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创新者、创业者、创客、领军人物、创业经济生态来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同时,要遵循创新的规律,抓准制高点和切入点,注意把握好创新到产业化的节奏;第四,实施专项举措,加快资源集聚,迅速打造面向双创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陈 强
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任、教授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同济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通过优势学科、科教资源外溢,与杨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共同孕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是推动杨浦区由“传统工业杨浦”到“知识创新杨浦”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截至2016年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总产出337亿元,同比增长10.5%,核心圈的产出强度达到72.7亿元/平方公里。
环同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其内源动力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济大学建筑类相关学科的优势地位、人才培养与知识溢出、科教资源与设施共享、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氛围等成为环同济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源核心推动力量。外源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策动行为,表现为需求条件、外部竞争、区域品牌、集群政策、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等。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正是在内源动力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经历了由市场拉动自发形成、官方认可、政府策动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黏度。集群中纵横向产业链企业和相关支撑服务类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呈现出很强的协同互补、互利共生、竞合发展的生态性特征。(2)弹性。健康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各类主体都有适宜的成长空间和相对宽容的文化氛围。(3)活力。环同济发展至今动力不竭的原因在于其较快的企业更新速度、业态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的不断涌现。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启示:首先,产业特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内因。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则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否则园区的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易昙花一现。其二,政府策动和主体联动是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在集群生命周期的前期阶段适时适宜地介入和推动是集群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园区等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是推进集群发展的关键。其三,充分发挥集群核心主体的引擎驱动作用。正是同济大学及其相关产业实体在人才与知识溢出、催生新业态、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的强大作用,促进了环同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集群核心主体的潜力和优势、产生母鸡带小鸡的群体效应,是集群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以创新驱动江苏新兴产业发展
方建中
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特别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目前,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气候”,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呈现增速趋稳、结构优化、质态提升的态势,“互联网+”相关新产业异军突起。与此同时,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明显;部分新产业领域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以创新驱动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建议从四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放大制度创新的红利作用。新兴产业大都是制度敏感性和制度依赖型产业,政府应该发挥好制定制度、创新制度、修正和完善制度的突出作用:一是设计并有效执行激励知识创新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二是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各厅局的专项资金通过适当机制集中起来,成立公司化、市场化运作的投资资金;三是改变长期过度注重外资经济,忽略内生动力的制度取向。
第二,发挥园区经济的主动力作用。高新区是江苏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高新园区以占全省3.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1.5%的地区生产总值、30.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36.6%的出口总额,集聚了33%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0%的“”创业人才。基于这样的省情,应该让全省各类高新园区成为产业创新的先锋,特别要放大国家级高新区的突出效应。
第三,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力量。大学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策源地,近代全球约70%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大学贡献出来的。江苏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力量,持续不断地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增加知识来源和人才供给。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力量,最关键的措施是通过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第四,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江苏产业发展几乎能把“1到99”的渐进性创新做到尽善尽美,但很少能带来“0到1”的突破性创新,这与江苏严重缺乏创新“引擎”企业密切相关。江苏必须努力培育一大批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应全力支持、推动本省企业向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企业学习。同时,在创新“引擎”企业尚不能被迅速培育出来的情况下,给中小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