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淮安市社科联举办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会上,来自省、市研究机构和高校的9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领域和淮安实际进行交流发言,发言既有理论性的阐释又有实践性的思考,既有经验性的总结又有思路性的对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和路径化的建议。
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和绿色底蕴》为题,回顾总结了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重点路径及要突出绿色底蕴的发展要求。他认为,作为我国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和我省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淮安的全面小康建设更需要突出绿色底蕴,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淮安小康的鲜明底色和显著标识。
淮阴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华学成教授以《打好打赢淮安脱贫攻坚战》为题,围绕“精准”二字构建起淮安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他从扶持谁:明确标准、规范程序、精准识别、锁定对象,谁来扶: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怎么扶:产业为本、社保兜底、找准路径、对症下药,“如何退”:设定动态的精准退出标准和程序等四个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孟祥海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角度,提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淮安要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五方面保障工作:第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带头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筑牢组织保障;第二,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筑牢物质保障;第三,探索精准帮扶向普惠发展政策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筑牢政策保障;第四,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市场要素活力,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筑牢制度保障;第五,科学划定相对贫困线,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淮安市委党校副教授葛涛安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决胜淮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围绕淮安如何以“六稳”促“六保”,始终保持“进”的态势,从“淮安要扎实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精准有效支持稳企稳岗保就业、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项目齐头并进、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效、补足民生领域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等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
淮安市委副秘书长曾业桃以《关于淮安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为题,从拔“贫穷之根”,淮安面临的困难挑战,固“攻坚成果”,应强化辩证思维,保“脱贫成色”,需抓住重点关键等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他提出,淮安要加快产业扶贫稳健发展、促进增收渠道稳步拓宽、推动政策体系稳向转型、保障基层基础稳固提升。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步公以《瞄准四个“聚焦” 努力追求“四真” 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人大力量》为题,从切实担负起新时代人大工作新使命,助力淮安脱贫攻坚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出,地方人大必须积极融入党委中心工作,在升华思想中提高站位,在创新思维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推进发展。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淮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郝道君以《跑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为题,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较大的双重挑战下,面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我们既要立足当前集中攻坚,又要着眼长远完善机制,全力跑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补产业发展短板;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补科技创新短板;三是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补民生发展短板;四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补资源环境短板。
淮安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姚顺忠以《让“有事好商量”协商机制助力脱贫决战攻坚》为题,指出淮安市截止到2019年底,还有重点片区省市县经济薄弱村26个,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8.3万人。啃下这些“硬骨头”,必须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战勇气、更高的创新智慧,来实现最后的决战取得圆满胜利。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严继林以《着力巩固提升 决胜脱贫攻坚 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为题,提出了淮安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有:对标找差,在深入开展问题大排查大整改上下功夫;把握关键,在提升脱贫质效上下功夫;优化平台,在发挥“阳光扶贫”系统功能和作用上下功夫;试点探索,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淮安市社科联 朱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