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联党建
【党建领航-社科专家基层行系列活动】“在走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做示范”主题学术沙龙在灌南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4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省农村经济学会联合江苏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省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在灌南县举办以“在走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做示范”为主题的的学术沙龙活动。来自省有关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三家社会组织代表、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等40多人参会。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胥爱贵作主旨报告,灌南县委副书记、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王登云到会致辞,十余名与会代表围绕主题作交流发言。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耀春主持会议。
【党建领航-社科专家基层行系列活动】“在走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做示范”主题学术沙龙在灌南举办
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胥爱贵在主旨报告中强调,新征程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仍然在农村,难点仍然在农民、在农民中的低收入群体。他提出,江苏应紧盯重点、难点,围绕“七个字”做文章、下力气。一是突出产业“联”。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以绿色农业和科技赋能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小农业和大巿场的有效衔接。二是促进城乡“融”。围绕城乡要素流动、基础设施覆盖、公共服务均等方面,采取创新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坚持龙头“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江苏“三农”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农优势,构建与小农户紧密合作机制。四是增加集体“分”。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盘好用活集体资源,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对农户的分配水平,是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又一条有效途径。五是鼓励先富“帮”。“先富帮后富”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政治主张。提升先富者的帮带意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六是激发自己“拼”。共同富裕最关键的还是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想富的强烈意识,爱拼才会赢。七是加强党建“引”。党建引领是做好“三农”领域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双带”能力。
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金海认为,县域特色富民产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把产业链留在县域,围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并以此建设县域的商业体系、物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当前发展县域特色富民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类型同质化、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服务链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生态环境不可持续、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要强化各地错位和差异化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大相关政策支持。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潘永圣指出,共同富裕不完全是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发展差异的缩小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要针对就业压力、资源约束、人才短缺、分配不均等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和推进城乡统筹上下功夫。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志刚提出,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低收入人群如何增收的问题。乡村振兴和城市化并非对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并非所有要素都要双向流动。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人”要出去,而资本、技术等要素应持续性向农村转移,促进附加值高的高质农业发展。应发挥集聚效应,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劳动密集型和就业友好型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转出。
江苏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沈贵银剖析当前促进共同富裕中存在的村级集体经济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愿望和资源供给不适应、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风险与管控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改善农村面貌、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意义重大。要探索发展运行机制,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利益联结,健全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合作社学院院长葛志华以“在四化同步中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为题,提出“加减乘除”四招。“加”,拉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向一二三产融合要效益;“减”,在数量上减少农民,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建设更有效率的农业经营体系;“乘”,科技兴农,数字富农,让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带来“乘法效应”;“除”,逐步消除小农经济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心、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主任周振兴表示,共同富裕做示范有三个层级,即先富起来、共富起来、快富起来,这就对先富的模式、共富的机制、快富的途径提出要求。要走在前做示范就要有五个突出:突出共富的全民性、全面性,实现全民富裕、物质与精神同步富裕;突出共同奋斗,先富带后富,“撸起袖子加油干”;突出成果共建共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突出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富裕绝不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突出机制创新和利益联结。
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围绕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分享了两个观点:一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构建城乡产业系统发展的格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我国城乡将长期共生共存,要加大力度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探索通过片区化打破行政局限来促进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协调发展。
常熟市委农办副主任高飞介绍了常熟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强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常熟市通过抱团发展聚合村集体财力,通过飞地经济突破资源约束,通过产业融合拓宽发展路径,通过委托管理提高经营效能。通过设立强村富民基金开展重点帮促,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路径。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党委书记张谷介绍了桃源村的共富经验:以“桃李人家诗酒田园”为主题,以“种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为目标,围绕做强桃产业、打响桃品牌、用好生态优势,促进农文旅融合,走出一个产品富一方百姓的路子。
灌南县委农办副主任程庆虎围绕下一阶段灌南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方面的工作进行发言。他表示,灌南将聚焦强村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土地入股、订单生产、保底分红等形式,带动农户共同经营、共同致富。
灌南县田楼镇党委书记王立权谈到,田楼镇要打造成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文古镇、交通高效便捷的灌南枢纽、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业强镇、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党建引领活力乡镇,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参会代表们还现场调研了乡村振兴样板村刘园村、灌南县新东仓储物流中心、灌南县菌菇文化展示中心和“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供稿:省农村经济学会        校审:鱼雪萍        部门:省社科联学会部)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