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由江苏省社科联、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主义研究》、《学术界》、《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的期刊报刊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分开幕式、主题报告、学术研讨、会议总结四个阶段。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敏强先后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开轶教授主持,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张振作总结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敏强在致辞中指出,在建党百年、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创新主题进行理论探究,有着重大学术意义和深远政治意义。学史明理,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提升理论水平。社科理论工作者应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党的成长发展史,也是党的理论探索史”,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持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指引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中,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构成党的思想建设重要内容。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认为,党的建设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建设主要内容、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主题规定了党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党的建设主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脉络,是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线索,是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方法和主要着力点,也是党的建设主题的实现路径、具体抓手和外在的体现。主题和主线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主题决定主线的选择和样态,主线影响着主题的落实效果,二者有机结合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以线上发言的方式,从情感维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他从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对国际社会的感谢之情等方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情感的多维内涵。他认为,情感具有能动性,既影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式,也影响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认同。从情感维度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利于拓宽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视域、更新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方法。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红凛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元固本、守正创新几个方面阐释了对“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解,总结了百年以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启示:从唯物史观和人民立场看理论创新的基本点;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历史阶段的变化与发展;正确的思想路线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与党的建设相连,两者之前相辅相成;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与群众路线是有机统一的。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以线上发言的方式谈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性生成”。“建构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界定,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的,而是伴随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问题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术建构;中国道路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层创新整合与逻辑转化关系;应从对时代问题、发展问题、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探索寻求建构性向度的生长点,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建构性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许宝友从国际共运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靠什么走到今天。他介绍了国际共运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指出三点启示: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执政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二是要实质性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创新与创造工程,做好与时俱进、自我革命的结合与统一;三是应以对实际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理论创新的重要评判准则。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跃以“党的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历史,但不是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波澜壮阔、艰难曲折的斗争历史,蕴育了极为丰富、极为深厚的党的优良传统,成为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党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反思历史、总结形成优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坚守初心使命永不变色的定海神针。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喜平线上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到发展问题,还涉及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我们党就此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就。共同富裕、同步发展、共同促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所探索出来的结果,也是世界上独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和世界上其他谋求发展国家的方案贡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谈到“百年党史中的伟大社会革命”。他认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持续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变革,表现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等一系列革命性演化进阶,最大成果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伟大社会革命论”因此立论,其内涵深刻丰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关键线索。
会议期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唐鸣、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刘伟、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小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燕、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陶林、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献芝、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同昌、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敏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编辑: 袁媛 整理:省社科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