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下午,省社科联和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省历史学会、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等单位,在南京共同举办“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场馆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也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2018年以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推动了南京大屠杀相关研究走向深化。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学术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不仅在著作、论文的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学科参与、研究主题等方面也呈现多元趋势,通过学术研究以及纪念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史实还原,可以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遗产变为当前弘扬和平理念、维护人道精神、反对战争暴力的共同信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省社科院孙宅巍研究员作《关于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碑雕的宣教作用与提升空间》报告。他认为,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碑雕的社会功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当进一步突出“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的主题内涵,以此强化南京军民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抗争色彩,塑造南京作为一座英雄城市、光荣城市的尊严形象。同时,他建议,在近期新发现的殷山矶、北家边等集体屠杀和丛葬地点新建纪念碑,以慰逝者,以教后人。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经盛鸿教授在《国家公祭日的建立及其意义》报告中指出,国家公祭日的建立,是在国家层面以最庄严隆重的形式追忆死难者,缅怀英烈,警醒生者,诉求和平。这是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严海建教授作《南京大屠杀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暴行代表与象征的形成史》报告,他梳理了南京大屠杀作为侵华日军战争暴行象征形成的过程,并由此指出,这个认识过程一方面是建立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象征性认识的形成从大屠杀发生之时即已开始,其国家记忆和人类记忆的属性自始至终都内嵌其中。
省社科院杨颖奇研究员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及研究工作者责任》为题指出,在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今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理论工作者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和社会责任,他还简要介绍了学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两本最新成果——《“数”说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全记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蒋宝麟教授以《后大屠杀时代的金陵大学》为题,介绍了金陵大学在沦陷区继续办学并救助难民的校史,为拓展大屠杀史研究提供了个案和新的视角。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铭副教授以《弯弓射日到江南》为题,简述了新四军在江南开展游击战的历史,并指出,江南的游击战争充分说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正是研究新四军的基点。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天娜讲师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政课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史的叙事。省社科院历史所袁航助理研究员以《<法国外交文件集>中关于日军侵华资料的概述》为题,详细介绍了《法国外交文件集》中关于日军侵华的资料内容及史料价值。
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孟国祥教授,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后主持研讨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叶扬兵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省社科联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