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8月1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会上,围绕社会心态建设问题作辅导讲话,本文主要摘自讲话的第二部分。
社会心态即社会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和反映。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有序运行、规范运转的重要基础,对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心灵里搞建设,做的是人心的工作,与社会心态建设密切相关。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要引导人们增强自信心、强化责任心、激发进取心、保持平常心,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心态日趋理性成熟,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社会心态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心态问题生成的触点多、蔓延的燃点多,一些不良社会心态有所滋长。我省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但浮躁功利、焦虑迷惘、失信失安、怨恨不满、极端偏执等不良心态不同程度存在。新形势下,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使之与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相协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迫切课题。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优秀文化的浸润。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始终是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核心是强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为人民立好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园。这就需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更好地以文化养心立德、以文化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养人心志、育人情操,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更加突出思想建设、精神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增强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在文化上要有自信,解决好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尤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着力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实施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点项目,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展示解读、宣传普及力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批示要求,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弘扬,着力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江苏故事”,更好地再现“千年运河”的丰富内涵和底蕴,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二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深入挖掘、积极利用江苏丰富党史资源,切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光荣传统发扬好。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突出加强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继续组织好话剧《雨花台》高校巡演和相关文学作品创作,积极利用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人们从革命先辈、重大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营养。抓好重点场馆展陈改造和提升工作,抓住重要契机、运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研究宣传,切实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抓好落细落小落实、贯穿结合融入的工作,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融入法治建设,引导人们坚守前进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坚守正义良知。用好用足江苏丰富精神资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不断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提升全社会的精神追求。
提升境界。好心态的背后是高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强调家国情怀、天下视野、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体现的是中国人不断向上向善的人生境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要不断把人的精神境界向上提,而不是向下拽。当前,需要培育和提升以下几种心态与境界:一是进取。大力倡导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自觉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勇于直面矛盾问题、迎接困难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矢志不渝地为美好未来奋斗,在干事创业、拼搏进取中不断成就人生理想。二是平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不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意气用事、情绪冲动,保持沉着淡定,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社会上偏激、怨恨等不良情绪的滋长,尤其要倡导理性思考,注重平衡心理,保持合理预期,做到不急不躁。三是包容。倡导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与和谐共享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自以为是、不斤斤计较,对人对事宽容大度、互谅互让,保持开放的胸怀,容许尝试性失误。当然,包容也不是不辨是非、回避矛盾,要有原则有底线。四是乐观。引导人们以阳光、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面,不盲目悲观、不无端灰心,对个人前途和社会未来始终充满希望;坚持少一份攀比,多一份豁达,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做到知足常乐。
涵育文明。文化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文化产品不仅要“养眼”更要“养心”,文化企业不仅要贡献经济增量更要贡献社会正能量。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多优秀精神食粮,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一是打造精品,在审美上提高。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涵,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加大创作规划力度、新创原创力度,努力推出更多文质兼美、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抓好主题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规划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发挥好重点项目、重点活动的带动作用和文艺评奖、文艺批评的引导作用,不断用精品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滋养。在文艺创作生产上,要坚决防止脱离人民的倾向、做市场的奴隶的倾向、泛娱乐化倾向,决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优化服务,在精神上满足。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高、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精准有效地实现文化供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文化宣传,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艺术普及、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精心组织好重点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三是创新传播,在价值上引领。统筹好文化生产与传播,把准价值取向,创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媒体阵地,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推动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上网传播,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提升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真正让人们看得见、喜欢看、看了赞。所有的文化产品必须严肃考虑社会效果,所有的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价值优先,认真落实中办国办有关“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件精神,确保坚持正确导向的要求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