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之窗
深化校地合作 社科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20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徐州市社科联以社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为出发点,秉承扬高校之长、契地方所需的理念,创新校地融合新模式,全力打造理论阐释宣讲品牌、彭城智库品牌,建设淮海经济区学术交流高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更加广泛地团结带领社科专家学者,扎根徐州大地、扎根人民群众,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决策需求,从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合”的方向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定明晰,为校地合作、社科赋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深化校地合作中,市社科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做到两个结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在徐州的生动实践。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驻徐高校、高职院校社科工作者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理论融入百姓生活中,把思想镌刻在人民的灵魂上,用心用情做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学问,开展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真正为人民著书立说、立德立言。

三是坚持互利共赢。校地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地方,重在合作贵在长效,目的是融合发展、互利共赢。从校地双方供需出发,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徐州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与合作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在打造高质量重大创新平台、建强高能级创新矩阵、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等方面双向发力、携手奋进。

 “合”的举措

如何充分发挥的优势,做好校地合作的文章,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服务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徐州力量,徐州市社科联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是举旗铸魂守初心—打造“理论阐释宣讲”品牌。高举旗帜强根铸魂,在研究阐释中发挥理论先导,发出社科先声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徐州市社科联在阐释理论、传播思想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体现。引导高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围绕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高校社科专家开展座谈交流、专项课题研究在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的精品力作。积极开展宣讲活动,理论宣传广泛深入组建智说徐州宣讲先锋队,每年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100余场,直接受众近万人;同时,利用各类讲座、讲堂,让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宣讲团队,把党的创新理论、中国故事和徐州高质量发展成果送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入脑更入心

二是有力有效服务决策咨询—打造“彭城智库”品牌。按照聚智、资政、助企、利民工作思路,依托徐州社科基金项目,建立健全书记市长圈题、市县(区)和部门领导命题、市场主体点题、学科建设选题四位一体课题研究机制,成立彭城智库领导小组,设立核心专家库,优化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布局,健全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制度,切实把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决策部门关注问题与高校社科专家学者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专长有效对接起来,推动高校专家学者的理论优势与实际工作者的实践优势互补,今年收到课题申报1212项,创历史新高,带动近3000名高校社科工作者参与其中。建立向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行业遴选报送优秀决策咨询成果的便捷通道,编辑《彭城智库》《领导参阅》《社科专报》等内刊,持续推出应用研究精品成果,不断增强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今年以来,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19次,获得批示的层次和次数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畅通了成果转化报送渠道,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益。

三是创新学术交流模式—打造淮海经济区学术交流高地。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发展大局,市社科联与驻徐高校、高职院校协作举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组织多学科参与、政学研一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市社科联举办的中国红色文化学术交流会,获得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省委新闻网等2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一致好评,让徐州市社科界的影响力出了。这是市社科联整合资源,推动校地合作促进学术交流的一个生动缩影。市社科联联合高校举办了“驻徐高校大学生传承普及徐州历史文化活动月”,是克服“文化孤岛”体制机制弊端的创新之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地融合发展;举办社科五进工程启动仪式暨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获得全省社科系统创新案例奖;在全省创新举办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推介交流会,进一步推动高校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服务科学决策和社会化传播。

“合”的前景

围绕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市社科联将继续带领在徐高校、高职院校的社科工作者努力把发展命题回答好、把成功经验总结好、把突出问题研究好,为徐州现代化建设多建睿智之言、多献管用之策。

一是更好地实现学术研究与资政服务的有机统一。聚焦徐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对接、促转化,逐渐形成服务徐州发展与巩固学校办学基础、扩展办学空间、促进教研相长、加快青年社科人才成长相得益彰的良好生态。

二是更好地实现科研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推动社科研究供给侧改革,着力增加社科专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升应用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域一策,形成一批管用实效的高质量应用研究成果。

三是更好地实现合作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创新运用调研走访、项目合作、学术研讨、人才双向挂职、建立实训基地等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夯实校地合作基础。

(徐州市社科联 郭胜男)

 

 深化校地合作 社科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图一:开展理论宣讲

 深化校地合作 社科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图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深化校地合作 社科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图三:深入调研走访

收藏